P_20150125_124822  

樹與森林有兩種常用的譬喻

「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一座森林?」

譬喻放棄目前的是非抉擇,可以獲得更多開放的選項

「見樹不見林」

譬喻當我們著眼於事物的細節就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森林是樹的集合

這兩者可以算是總體與個體的差異

概念上森林應該具備樹的特質

還有因為集合體而增加的特質

也就是森林包含樹

而樹包含於森林

 

「見樹不見林」

強調的是個體與總體的差別

只了解個體無法理解總體

只了解總體無法透析個體

就此譬喻而言

樹與森林雖然是個體與集合體

卻是兩種對象

 

「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一座森林?」

強調森林是樹的集合

就此譬喻而言

森林就是代表很多樹

若其他條件不變

單一與眾多之間應該理性地選擇眾多

所以應該放棄樹、擁抱森林

 

這兩項譬喻有一個矛盾點

如果「見樹不見林」是對的

那麼樹與森林是兩個對象

所以「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一座森林?」就可以改寫為「何必為了魚,放棄熊掌?」

因為魚與熊掌也是兩個對象

然而魚與熊掌就沒有那種一定該選熊掌的必然感

也就是說在「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一座森林?」這句話中

所要強調應該選擇「森林」的合理性被消除了

 

老實說

樹和森林真的不一樣

放棄樹所得到的森林,真的和樹不一樣

如果這句話指的是在森林中另外選一棵更好的樹

那麼森林所提供的大量選項

很可能反而更為麻煩

篩選需要大量的資訊

對森林中每一棵樹(或至少大部分的樹)的資訊都要掌握

相形之下

針對原本所擁有的樹進行調整或改善

也許會比較省時省力

這也許就是那麼多人聽不進「別為了一棵樹,放棄一座森林」的原因

 

正常的情況下

沒有人能夠真正擁有一座森林

我的意思是

擁有一顆實實在在的樹

比較像平凡人的選擇

森林只是選項的集合

既然如此

不要再說放棄森林的言論了

因為我們從來不會擁有森林,就沒有放棄森林的議題

從來,

我們都只是放棄一棵樹,在森林中另外選擇一棵樹而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森林 魚與熊掌 一棵樹
    全站熱搜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