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愛德華。考試觀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時候,我就不善於學習,尤其是背誦式的學習,

每次要默寫、背名詞解釋、背單字都讓我感到挫折,

我必須要花很多時間,

勉強地記憶這些內容,而且又很難維持長期記憶,考完就忘,

大考、段考時,必須背誦的內容增加,考前就讓我格外無力。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教育改革逐年推動,恢復聯考的呼聲也愈來愈大,感覺上,教育部門並沒有要回應這些人的訴求,只是自顧自的朝著自己想像的敵人往前衝,就像挑戰風車的唐吉軻德,彷彿教育部門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倘若教育部門活在自己的世界,那國內各個大學難道沒有知覺?難道沒有發現目前的招生管道缺乏效率,難道不覺得聯考反而讓他們招生更容易?

先不談考生與家長的立場,我們從大專院校的角度理解,多元入學的制度對大學的影響為何?

毋庸置疑,相較於多元入學,聯考對大學招生而言是更簡單的事情,無論是行政作業的層次、面試審查的層次或行銷推廣的層次,將入學制度簡化能夠大幅減少大學端的招生成本,單從這個層面而言,大學應該要支持聯考制度。

但,聯考制度雖然省麻煩,卻也使得大學失去招生的主動性,聯考分數公開後,大學的排名被迫量化,考生依照分數選擇大學,從而大學就只有被選擇的機會,所以招生是被動的,就算大學願意投入招生成本、發展個別特色,以招募到更好的學生,也會因為聯考分數的僵固性使得大學難以翻身。

更重要的是,因為少子化的威脅,大學若在聯考制度下,排名後段的大學會授限於剛性的入學分數排序,成為注定被淘汰的學校,此時,大學面對生死存亡,一點也不會在意招生成本的高低,只要能夠避免被單一量化的排名綁架,大學當然願意擁抱多元入學制度。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60101_174618 (2).jpg

在教育諮詢的經驗中,一個場景不停地反覆發生:學測後,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我們面前,對於孩子的科系選擇不停地發言詢問,而我們轉頭問孩子怎麼想?孩子卻支支吾吾說不出想法,也問不出問題。

我心裡總是納悶:這是誰的選擇?誰的責任?誰的未來?

 

十二年國教,將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加以整合,但也代表教育到了高中三年級,就不會再跟未來大學的教育連貫起來。從小到大學習的國、英、數、社、自(五大科、十小科),跟大學科系的關聯性是什麼?教育體系從來沒有處理,彷彿是學習者自己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沒有讀過大學又如何知道這些專業領域跟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是何關係?換言之,如果高中生想要不透過家長的協助,自行處理科系選擇的問題,根本是要一個沒去過遊樂園的人,寫一篇遊樂園的遊記。一個沒有寫過電腦程式的孩子,如何說服別人未來要成為軟體工程師?一個連板球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未來怎麼可能成為板球選手?一個英文好的孩子,就一定適合唸英文系、讀莎士比亞嗎?

難怪,家長會擔心、會比孩子還焦急,那個孩子無關緊要但家長心急如焚的景象,不正是阿德勒心理學中,讓孩子卡關、讓孩子可以埋怨過去、讓孩子未來有所藉口的場景?但,孩子真的沒有足夠的生命經驗可以處理啊!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我們相信

每個人有與生俱來的天賦

我們相信

教育的目的在讓天賦發光而非埋沒天賦

我們相信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學,對很多人而言是一門生硬的學科,今天,我們不談經濟學的實質內容,而是假設在學習經濟學遇到瓶頸時,不知道為何要學習經濟學的時候,或許學習者可以停下來想一想,這門學問到底想回答什麼問題?

經濟學是一門行為科學,它想要試圖解釋人類個體人類社會選擇行為,也就是說,只要能夠設定為選擇的命題,經濟學都意圖提出一個詮釋的方式。

《選擇》是一個複雜的行為,而且選擇這個議題會以各式各樣的面貌出現在社會與生活中,人們選擇之後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資源分配與社會現象,舉例而言,手機為何選擇蘋果而不是三星?連續假期要出去玩或待在家裡?精品為何越貴越多人選擇購買?人們為何會有利他行為而不僅是利己?為何某個國家選擇發展電子業而不是石化業?健保制度如何影響病人的就醫選擇?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要唸高中?我問大家「為什麼要念高中?」

答案很容易地指向:「為了唸大學!」

於是高中成為進入大學的過渡

唸高中不再是一個目的,已經被異化為一個手段,一個取得大學文憑的必經過程

青春三年的教育,至此,已經面目全非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遺憾,但筆試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

無論是大學或研究所,都普遍開始採用"口試"做為入學的評鑑方式

學校之所以要用口試進行篩選,真的是因為口試評鑑的信度或效度比較高嗎?

我想未必,常理而言口試的信度應該低於筆試

因為考官與考生有雙重的主觀因素影響

那麼,學校為什麼紛紛採用口試篩選呢?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9 Mon 2012 03:50
  • 練習

 

我問同學,你們覺得口試能不能練習?
有大約四成的同學舉手,
他們認為口試是無法練習的,
但我的實際經驗卻是把來面試的人分為「有準備」和「沒有準備」兩種人,
簡言之,口試、面試絕對可以練習與準備,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試,如果遇到全選擇題,對於考生而言,究竟是幸或不幸?

譬如,五等的特考、初考、郵政內外勤考試,這些都屬於全選擇題的考試模式,對考生而言,全選擇題其實可以減少準備時的心理負擔,但如果以上榜的難度而言,全選擇題的考試每一題都極為重要,一個失誤或一個該答對未答對,就可能落榜,其實考試當下的壓力也不小。

愛德華習慣將全選擇的考試模式,獨立於一般考試的準備之外,簡言之,同樣類似的考科,例如行政學大意(全選擇)、行政學(申論),如果採用全選擇的考試模式,我們在準備上其實要把它當作另外一科準備,道理很簡單,考生可以看看初考與高考的重榜狀況,能考上高考的人,也未必能通過初考,雖然科目雷同但根本是不同的兩個考試。

愛德華分享一些全選擇的考試策略。

訣竅一:次數多於熟練

在準備全選擇的考試時,能夠把考試科目耕讀三次以上是基本門檻,不管這三次是如何讀完,考試前在心中要有對該考科的全貌,哪個問題出自哪個章節,每個章節大概有幾個重點,甚至這些重點在課本的哪個頁面,大概的輪廓都要能描繪出來。相對的,對於這些考科也不需要倒背如流,因為是選擇題,不需要強記太多專有名詞或解題技巧,也不太需要擔心時間問題,總之,在讀書的計劃上,次數更勝於熟練度。

文章標籤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考試,尤其是筆試,是最公平的篩選方式,對愛德華而言,這種篩選方式甚至是只顧公平而不管篩選品質的一種方式,而這場公平競賽中,決定上榜與否的關鍵就是準備程度

簡單地講,準備充分的人上榜,準備不足的人落榜,或許有人認為,考試對聰明的人而言有優勢,那我們假設一下,一個聰明但只準備一天的考生與一個資質平庸但準備一年的考生,誰的考試分數比較高。

我想,準備一年的考生會考得比較好,也就是說,用準備時間拉開競爭門檻,這場公平的競賽,其實就是準備時間的競賽。

考生應該花多少時間準備一場決定一生幸福的考試?

坊間的調查顯示,投入國家考試的考生,會給自己3.5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四年內沒考上就會放棄,四年,是標準答案嗎?

國營事業甄選,由於考試時間不確定,投入考試的考生,多半在公告後才開始準備,預估的平均準備時間是5.4個月,所以六個月是標準答案嗎?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紐約,全美前十名的大學拿到碩士學位,不久,如願在美國找到一份令人稱羨的工作,月入三十萬台幣,開法拉利,未來一片光明。

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很棒!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高考?公務員?國家考試?這些選項會出現在你腦海中嗎?

今年,他順利考上了一般行政組,現在正在學校實習,很奇怪對不對?一定很多人好奇,他為什麼會放棄高薪選擇公務員的生活?

生命充滿了意外與驚喜,就像雲霄飛車般,美好的人生也會在一夕間化為烏有,「多發性骨髓瘤」,一種你根本不曾聽過的疾病,突然降臨在他的生命中,這種疾病一般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才會罹患,但上天要考驗一個人,也不會選擇他的年紀。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考看」是一種奇妙的考試心態,

畢竟考試不是賭博,

就業考試更不是運氣的拼博,

只會有人因為運氣不好而沒考上,

不會有人純粹因為運氣好而考上,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參與國家考試國營事業甄試的考生會組讀書會,接著,又很多考生看到別人組成了讀書會,心理就會擔憂自己沒有可能會吃虧,於是有樣學樣地組了讀書會,最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到底讀書會的功能是什麼?要怎麼使用讀書會才能在考試中事半功倍?愛德華就野人獻曝,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功能一:相互砥礪,堅持到底

準備考試往往是長期抗戰,時間一長,就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會使考生想放棄,讀書會便是希望透過社群力量,確保自己在考試過程中,能夠堅持到最後一刻。

考試動機是個有趣的東西,它能夠在考生遇到挫折時,使考生產生繼續向前的力量;而每個考生投考的動機未必相同,若讀書會的成員分享彼此的考試動機,就會發現考試動機居然會產生化學力量,使得自己的考試動機越來越強,放棄的可能就大幅降低。

功能二:情報交換,多多益善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試 

沒有人逼你考試

真的!離開學校以後,參與考試就是你的自由

所以,考試前一定要想清楚

你,為什麼要參加考試?

因為備考的路上要放棄考試太容易了,你隨時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放棄考試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ght 

考試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考卷是一樣的。

準備考試也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

尤其是國營事業的考試,從公告到考試只有60-90天,除非你平常就把考試科目當成小說來讀,否則如何善用有限的時間,很可能是上榜與否的關鍵。

相較於長期備戰的考試,面對短期準備的考試,備考策略對於考試成敗的影響更為明顯,也就是說,長期備戰的考試比的是耐力與毅力,而短期準備的考試比的是靈活應用時間。

備考策略的概念,愛德華提了好多年,現在越來越多人用這個字眼,其實就是一個核心精神:以考取為目標的資源配置方式。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獅子 

「如果跳高選手知道,當他摔下來的時候有軟墊,他才有可能挑戰更高。」

穩定,不只是一種狀態的形容詞,更是一種生涯價值,追求穩定的生活就像有了軟墊的人生,讓人可以更大膽的追求夢想。

今日,在公部門工作其實已經不太可能摸魚打混,許多公務員的工作壓力也不小,但無論如何政府體系依法辦事,只要沒有違法亂紀,政府是不可能因為景氣不佳而辭退員工,這就是一種工作的保障,進而帶來一種生活的穩定感。這個時代,環境的變化是跳躍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擔得起雲霄飛車般的生活,企圖在這樣的生活中逐夢踏實,那更是緣木求魚,所以國家考試提供的就是一種穩定的價值,一個透過個人努力可以確保自己生活無虞的承諾。

穩定帶來的不是一成不變或千篇一律,穩定帶來的是更大的夢想與更偉大的冒險,愛德華認識一個公務員的朋友,當初他會選擇國家考試,就是因為他希望利用周末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如果在一般私人企業可能無法固定的放假,社會回饋是他的夢想,穩定的工作是支持他投入夢想的條件。另一個朋友則是為了孩子選擇國考,他原本在科技廠當工程師,雖然有令人稱羨的收入,但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直到有一天他上班前,孩子邊哭邊拉著他的衣角第一次喊出「爸爸」,他那天請假了,當天他許下了新的生涯職志,他不要留下許多遺產給孩子,但他要陪伴他的孩子長大,而公務員的工作能夠讓他全心地照顧他的孩子,陪伴她們長大。

每一個國考考生背後都有一段堅毅的故事,希望每個考生都能美夢成真。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萊頓 

網路時代,如果考試前沒有先抓考古題試筆就貿然進考場,這些考生若不是膽子太大就是自信滿滿。但我們都知道,一模一樣的考古題重複出現的機會其實不高,作考古題難不成只是求心安?此外,考古題要怎麼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呢?

考古題在考試準備時有兩種功能,投入考試前,考古題可以幫助考生掌握考試難易度考試方向;準備後期,可以利用考古題跨章節複習或進行演練試筆。而依照考試科目特性的不同,考古題也會有不同的價值,屬於背誦記憶型的考科,演練考古題應該著重於控制與作答內容的信達雅;屬於計算求解型的考科,考古題是最好的演練演算依據還能訓練解題技巧

一般而言,考生在決定參加考試前,總會有一個評估的階段,藉以確認考試的題型、難易度,並依此進行投考準備的決策,如果題目簡單或選擇題的型態,可能就會採用自修或函授的準備方式,題目越難或越艱深,投入準備的時間或資源就越多,當然就越有可能成為職業考生。在評估階段,最重要的參考資料就是考古題,雖然沒有人保證未來的考試會與先前考試類似,但這是簡單而重要的資訊來源,參考價值自然很高。坊間的輔考機構在考古題上投入的心力也很大,透過考古題的解析,輔考機構必須要有見微知著的洞察,在幾個年度的考題脈絡下,輔考機構可以幫考生抓出一個考試趨勢與風向的轉換,雖然每一年出題的老師未必一樣,但勉強分析總比沒得分析來得強。

在考古題分析上,技術類、理工相關的考科相較於法律法規考科更為重要,因為很多理工類的考科名稱其實涵蓋的範圍很廣,沒有先參考過考古題,甚至是三到五年的考古題分析,光是依據考試科目名稱猜測,準備考試很容易失去準投,同一個考試科目名稱在不同的考試中出現南轅北轍的考試內容並不稀奇,因此,愛德華特別建議技術類的考生,應該先掌握考古題的趨勢再進行準備。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牌 

愛德華很喜歡問大家:「喜歡考試的人請舉手?」

針對這一題,台灣學生倒是挺有共識的,「沒有人喜歡考試」,很少有意外。

但問題又來了!如果不用考試,有誰能夠提供一個更公平的篩選表準,讓所有人能夠一起競爭?

從小考到大,考試幾乎與夢靨畫上等號,沒有人會在意考試的真諦。沒有人!不管是出題者或考生,考試的形式意義超越了實質,每個人都被考試的形式所影響,忽略了考試的本質是一種篩選機制,目的是要挑選出適合而非最佳的人選,如果這個概念是成立的,那「準備考試」應該是一個確認自己是否適合的過程,而非一個為了考取而遷就考科的過程。錯不在考試,錯在參與考試的人們的心態,包含著典試者、考生及輔考機構。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頭 

上課抄筆記

對補習的同學而言

幾乎是種本能反應

沒抄筆記就會有種不安全感

但抄出一本筆跡工整的筆記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離開校園後
考試
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們會發現
參與考試的人很多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