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掛著「理論」字眼的專有名詞,實質上卻不是理論,充其量就是一種現象(或可稱為效應),但人們為了便於理解,在概念化的過程誤植「理論」字眼,於是一個新的理論就此誕生,我把它們稱之為「偽理論」。

這些偽理論們,並非一無是處或招搖撞騙的錯誤觀念,相反的,雖然他們不具備理論般的嚴謹推理或求證,但對於我們生活或工作仍舊很有啟發,但我們往往又沒有真切地了解這些偽理論所要傳達的內涵,因此誤用這些偽理論,這反而才是災難的開始。

《煮蛙理論》

溫水煮青蛙是著名的偽理論,好吧!可能真的有一些實驗要驗證「青蛙不會跳出逐漸加熱的溫水」的現象,但就算如此也不能稱其為理論,叫「煮蛙效應」比較嚴謹。

通常我們用煮蛙理論來告誡人們要保持對環境的警覺性,但卻忽略在這個現象中,青蛙其實是用最佳策略回應環境改變,也就是以快速地自我調適的方式回應環境變化,但也正是這項策略使得他走向滅亡。

面對環境變化,生物最佳策略是採取自我調適,而不該選擇抗拒環境改變或意圖調整環境,換個方式看,如果青蛙輕易地跳出溫水中,他們據有足夠的證據確認水外的世界是更安全的選擇嗎?如果沒有,那麼青蛙選擇跳離溫水也只是碰巧活下來,並非是明智的選擇。

我們若要用煮蛙理論批評一個人或一群人,不正視環境改變而選擇自取滅亡,其實是不真確的,人們都或許都能感受到環境變化,也隨著環境而不停地調適自己來因應,但人們真的不知道跳出溫水會不會是更惡劣的環境,不是嗎?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或羊群現象是真實的羊群從眾行為,但即使是一個可以反覆驗證的行為也不能輕易稱為理論,理論須要更嚴謹證明與解釋能力,我們要證明個別的羊選擇走在羊群中是對其最有利的生存策略。

羊群效應被解釋為從眾行為,然後又企圖告誡人們,盲目從眾很危險,但卻忽略從眾往往是社會動物最經濟且安全的選擇。

羊群效應還有一個重點,是有別於從眾行為的視角,也就是領頭羊的行為並非來自於明智的選擇,而是隨機發生的行為,但即便是起始是隨機的行為,只要後面有從眾效應的加持,最初的選擇都會因此成為較佳的選擇,也就是說,如果個體很清楚其後面有一幫盲目的追隨者,個體在行為決策時,即使沒有把握一定是最佳行為,都可能因此而成為較佳行為。

好吧!羊不會自大到以為自己是英明的領袖,但人會,換言之,如果一個領導人知道後面有追隨著,那麼他很容易就可以被追捧為英明的領袖,他也很容易真的以為自己很英明神武,這或許才是羊群效應要告誡人們的重點。

《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也是一個真實的現象,就是捕獲的沙丁魚會因為鯰魚的存在而更有生命力,這種現象經常被借用到組織運作當中,希望組織透過引進外部人才,讓組織有新的活力。

要知道鯰魚是沙丁魚的殺手,但殺手存在卻能產生沙丁魚的存活率上升,鯰魚效應要表達的就是降低個體安全度可以增加群體的生存率,這又是生物學上的美麗錯誤。

但借用這個效應時要注意,在開放的環境中,沙丁魚死亡率不會那麼高,是因為人們捕獲了沙丁魚,始得沙丁魚被放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這時後沙丁魚才會因為安逸而死亡,不要說沙丁魚,任何組織如果太封閉,所有生物都會死亡,我們換一個實驗方式,把一群人關在籠子裡在放入一隻獅子,人們的存活率會更高嗎?如果人存率更高,應該是因為大家合力把獅子殺了當食物吃吧?組織使用鯰魚效應來增加活力,不如開放組織讓員工有更多的機會與外部接觸,否則引入鯰魚,最後很可能是鯰魚被犧牲,然後環境又恢復封閉而安全的狀態。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